优质泥炭土的感官判断和实验室测定指标
有人说,弄了些泥炭土,听说要煮,家里没有合适的锅,于是烧了一壶开水浇到了土里,现在是一盆泥,水黑黑的。不知道该怎么办了?
主要是想用泥炭土降低PH值,可是如果放缸里的话,那缸里的水不成墨水了吗?
该如何使用呢?请用过的给点意见。
泥炭土的pH值是较低,主要是利用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,与水的交换缓慢,以适应水草的生长。不是你这样的使用方法。应先将泥炭土铺底,上面再铺上一层专用的水草泥,缓慢注水,达到2/3水位后,再进行栽植水草。不需要热水烫。
那么下面让我来告诉大家怎么判断泥炭土的好坏
优质泥炭的感官判断和实验室测定指标
泥炭是目前园艺栽培中应用最广泛,效果也较理想的栽培介质。但不同产地的泥炭,由于造炭植物、产地环境以及泥炭分解度的不同,其理化性状有很大的不同,以之用于园艺栽培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一般藓类泥炭的栽培效果要好于草炭,分解度小的泥炭理化性状稳定,效果要好于分解度大的泥炭。下面简要介绍优质泥炭的感官判断和实验室指标测定。
一、 感官判断
泥炭的优劣,同泥炭的类型、分解度直接相关。目前国内使用的泥炭主要有进口泥炭(如加拿大发发得泥炭、俄罗斯泥炭)和国产的广东泥炭、东北泥炭。进口泥炭一般属于藓类泥炭,而国产泥炭主要是草炭。生产者拿到泥炭后应根据感官判断初步确定泥炭的来源、类型,然后判断泥炭的分解度和理化性状的优劣。
1. 纯度和一致性
纯度和一致性是判断泥炭优劣的最直接的指标。优质泥炭透气性好,粗细均匀,质地疏松柔软,富有弹性,放在手上不粘手,杂质少,粗灰分含量少,不含泥土。藓类泥炭由于生产地地势偏高,养分少,主要生长以大气营养为主的藓类植物,因此混入植物较少,纯度高,同时由于环境偏酸,分解度较小,粗灰分含量少。草炭由于生长地地势低,养分含量高,生长的植物为高等的维管束类植物,而且种类较多,形成泥炭的过程中混入物也多,同时生产地环境适合微生物繁殖,泥炭分解度较大,其纯度和一致性较差。此外受开采方式的影响,泥炭纤维的粗细和均匀度也会有很大的影响。生产上应该选择纤维粗度合适,均匀一致的泥炭。
2. 颜色
泥炭的颜色有黄、棕黄、褐色、暗褐、黑色等,同造炭植物和分解度直接相关。由于造炭植物的不同,泥炭颜色有较大的区别,藓类泥炭颜色较浅,如加拿大产的发发得泥炭一般呈褐黄和黄褐色;草本泥炭的颜色多呈棕褐、褐、棕黄、黑褐色,如国产的广东泥炭、东北泥炭。另外随着泥炭分解度的增加,颜色有由浅变深的特点。随着泥炭中混入物的增加,泥炭颜色的一致性也会变差。因此优质的栽培泥炭应该呈浅黄色或黄褐色,而且均匀一致。
3. 泥炭的结构
泥炭的结构主要呈海绵状、纤维状、小块状或小粒状。园艺栽培中的泥炭要求有一定的粗度和均匀度,并且比较疏松,保证介质的通透性。泥炭的结构和泥炭的类型、分解度、灰分含量等有关。藓类泥炭的结构多为疏松海绵状;草本泥炭多呈纤维状结构。随着泥炭分解度增加,泥炭中植物残体随之变细变碎,也会影响泥炭的结构。如弱分解的草本泥炭为粗纤维状,中、强分解的草本泥炭呈细纤维状、碎纤维状或颗粒状;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泥炭,呈土状结构,这种泥炭一般不用于介质栽培。
4. 分解度
优质的栽培泥炭应该具有较小的分解度,使泥炭具有合适的容重和孔隙度,有利于植物的生长,同时分解度小的泥炭性质也较稳定。一般可根据泥炭加水后挤压的方法来确定泥炭的分解度。具体做法是将泥炭润湿后用手挤压,根据挤压后泥炭的性状和流出的水来确定泥炭的分解程度。分解度小的泥炭由于其中含有的灰分少,挤压后流出的水几乎透明,而且由于泥炭具有较好的弹性,放开时泥炭会迅速膨胀复原,如加拿大产发发得泥炭,可看到泥炭颗粒在手心打转松开。分解度大的泥炭含有较多的灰分,挤压后流出的水浑浊,呈褐色甚至黑色,分解的泥炭会从指缝间流出,同时分解度大的泥炭弹性小,手捏后呈泥状,不会膨胀复原。
5. 灰分含量
灰分含量和泥炭的分解度直接相关,同时也受造炭植物的影响。一般分解度小的泥炭,灰分含量也较低,分解度相近的泥炭,随造炭植物的不同,灰分含量也会有差别,如藓类泥炭由于生产地环境偏酸,微生物不易生长,泥炭的分解度小,灰分含量低于草炭。种植者一般可先判断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泥炭,然后测定泥炭的分解度来确定灰分的含量。
二、实验室测定指标
不同类型和不同分解度的泥炭,理化性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,因此园艺栽培中对泥炭优劣较准确的判断是测定泥炭的理化性状。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指标主要有容重、总孔隙度和大小孔隙比、pH值、EC和CEC等,下面分别介绍如何根据实验室测定结果来判断泥炭的优劣。
1. 容重
容重是指单位体积泥炭的重量,以g/cm3表示。分为干容重和湿容重,干容重的大小和泥炭的结构相关,而湿容重还受泥炭含水量的影响。容重直接影响泥炭的通透性。一般结构疏松,含水量少,泥炭容重小,孔隙多,通透性也较好。泥炭容重一般介于0.25-0.5之间。不同残体类型的干容重差别显著,一般藓类泥炭为0.17,草炭为0.41。
2. 总孔隙度和大小孔隙比
总孔隙度是泥炭中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的总和,以相当于介质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。园艺生产中适合的总孔隙度为50%。大孔隙是指介质中空气所能够占据的空间,即通气孔隙(或称自由孔隙),一般孔隙直径在0.1mm以上,灌溉后溶液不会吸持在这些孔隙中而随重力作用流出;小孔隙是指介质中水分所能占据的空间,即持水孔隙,一般孔隙直径在0.001-0.1mm范围内,水分在这些孔隙中会由于毛细管作用而被吸持。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之比即为大小孔隙比,栽培上理想的孔隙比是1:1,目前还没有哪种泥炭能符合这个标准,但作为植物栽培的介质必须具有合适的空气含量和水分含量,才能满足根系生长的需要。目前公认的介质栽培的最适宜材料是由苔藓类植物形成的藓类泥炭。藓类植物具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和木质化的细胞壁,结构非常坚固,使干燥后的空腔细胞不会坍塌。而且吸水作用主要靠毛细管作用,在植物死亡后仍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。因此植物生长在藓类泥炭中,只要保持泥炭合适的水分,就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理想的湿度和空气含量。藓类泥炭的质地还和产地的pH有很大的关系,最适宜作为栽培介质的是北纬45°以北地区,如加拿大、俄罗斯等地的低分解度藓类泥炭。这些地区的泥炭地环境偏酸,一般在4.5以下,特别是加拿大东部,泥炭地的pH只有3.0~3.5,在这种环境下,微生物很难存活,对泥炭藓的分解也少,一般每年只能炭化1毫米。因此加拿大东部泥炭地形成的泥炭分解度低,灰分含量少,保持了泥炭藓的原有结构和容纳空气的能力。同时pH在4.0以下时,有害微生物很难生长,pH值越低,有害微生物越少。因此加拿大东部的藓类泥炭可以直接用于基质栽培而无须消毒。
本文网址:
热门排行
推荐信息